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文史知识丨王宇琛:立夏习俗——多元融合的民俗实践_今日快看

时间:2023-05-10 01:57:54    来源:文史知识

立夏习俗——多元融合的民俗实践


(资料图)

在中国传统时间观念中,每年农历四月阳气上升,万物长养,这期间最有代表性的节气之一就是立夏,因此立夏又被称为“立夏节”、“四月节”。由唐人撰写、经中原传入敦煌的《咏廿四气诗》就有“咏立夏四月节”篇。毫无疑问,立夏标志着夏天到来,但中国疆域广阔,存在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区域差异,江南地区在立夏后马上要投入到紧张的农事中,此时北方尚在温暖的光阴中安闲踱步,更不用提皇城帝都北京的立夏以文化消闲和当令饮食为生活的主旋律。南方与北方、都市与乡村,从田夫野老到市井小民乃至庙堂之高,围绕着立夏产生了丰富的民俗实践。

一、江南的立夏习俗

江南地区在立夏后气温升高,雷雨增多,闷热潮湿的雨季即将到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在田野上,人们顺天应时,趁着这充足的雨水,马上要投入到繁忙的早稻插秧中。四月还是养蚕之家的忙月,各家关闭门户,邻里不得轻入,官府暂停诉讼,迎接蚕的三眠、大眠,人们称之为“放蚕忙”(乾隆《海宁县志》)。如何在炎夏到来之际提前调试好身心状态,应对可能出现的“疰夏”;尤其是保证身体健壮、联络亲戚友邻,为团结互助迎接繁忙劳作打好基础,成为江南立夏时节人们的普遍心态。江南的立夏习俗形式丰富多样,又多围绕饮食、社交、健体三个主题展开。

江南物产丰富,经三春地气的滋养,山肴野蔌、瓜果河鲜在立夏时节纷纷成熟,各路应季时鲜辐辏市集,称之为“尝新”。各地尝新的食物大同小异,大致可分为酒、粮食、水产、笋、蛋类、青菜、豆类等。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熟等地均有立夏尝新的习俗,《清嘉录》记载了苏州一带立夏尝新的食品,“家设樱桃、青梅、穗麦、供神享先。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蛳、馒头、面筋、荠菜、白笋、咸鸭蛋等品为佐,蚕豆亦于是日尝新”。

江南乡间讲究立夏日吃立夏饭,这是以米、豆、笋等各类食材烧制出的一种羹饭。立夏饭的配料来自左邻右舍互相赠送,饭煮好后各家再分而食之,意使邻里同心互助,准备开始夏季耕种。浙南山乡物产有限,农户烹制的立夏饭保持有朴素的风格。景宁的农户将大米泡浸磨浆,用文火调成糊状,又采竹笋、麦豆、香菇等作佐料,称之为“立夏糊”。缙云与之类似,是以粳米并煮笋豆,谓之“立夏饭”。

此俗从乡村向都市播迁时发生了流变。民国时期,位于杭州郊区的杭县还保留有煮立夏饭的习俗,“清晨向邻家派米,露天支锅煮饭,杂以蚕豆、野笋等,熟而分食之,云不疰夏。(《杭县志稿》)”到了杭州、嘉兴、湖州等市镇,立夏饭从成人联络感情的社交活动变为孩子间的野炊游戏。据民国洪如嵩增补《杭俗遗风》记载,杭州孩子“抖夏夏米”,向邻居讨要米、豆、笋等食材,在野外煮好后,再分送给曾“化缘”的各户人家,寓意儿童食用后可强身健体,免于疰夏困扰。

七家茶是流行于苏杭等繁华都市的立夏饮食。相较于古风犹存的立夏饭,七家茶保留了“社交”主题,但更显精致讲究。民国时期,苏州一带的人家立夏之际向左邻右舍收集茶叶,又以去岁撑门炭烹茶(《吴县志》)。烹毕,各家拿出青梅、蚕豆、金橘、桃片、玫瑰花、红枣等佐茶,大家一边消夏一边坐饮,增进情感,其乐融融。杭州的七家茶甚至带有一定装饰功能,成为相互馈赠的节令礼品。佐茶的诸色细果中,枝圆枣核上面镂刻有花卉人物,极其工巧,各家传送(《杭州府志》)。

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唐朝,乌米饭起初名为“青精饭”,本是佛道两家的斋饭。民间流传有乌米饭不同版本的起源传说,其主题往往与“饥饿”有关。如杭州拱墅半山立夏传说中,乌米饭是孙膑的救命饭。传说庞涓囚禁孙膑逼他交出兵书,是狱卒将乌米饭团伪装成马粪送给孙膑,才使他保住性命。乌米饭还与佛教目连救母故事有关。目连的母亲被饿鬼缠身,目连为了让母亲果腹,特意制成乌米饭以其特殊色泽吓退饿鬼。乌米饭的关键配料是糯米和乌树(又称南烛)叶。乌树叶捣烂后浸泡出汁水,就能够将糯米染色,煮熟的糯米不但颜色乌紫,且有清香,再撒上白糖或桂花糖,倍受儿童喜爱。人们相信立夏日食用乌米饭能够祛风解毒,防蚊虫叮咬。

江南立夏不但在饮食上花样繁多,还有传统习俗“称人”和“斗蛋”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称人是一种简易的健康监测,能够预防疰夏,保持身体健康,如《清嘉录》记载:“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称人之前,需先在空地、房梁或者树杈上搭一个大秤,秤钩上挂一把椅子,男男女女轮流坐而称之。称人特别考验司秤者的智慧,报数以多为美,少报被认为不吉利,还有人会在小孩口袋里装两块石头增加分量,以求孩子健康长寿。“斗蛋”实际上包括了挂蛋、画蛋、斗蛋、吃蛋等一系列活动。立夏日吃蛋被认为能够强身健体,预防疰夏,所谓“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各家各户会提前一天以调料水煮蛋,第二天将蛋装入五彩丝线编织的袋子里,挂在家里小孩胸前。顽皮的孩子在自家蛋上绘制图案以壮声威,接着就两两结伴,以蛋相击。先碎的蛋被吃下肚子,继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效劳。

二、宫廷文化中的立夏

相对于江南农事的一片紧张忙碌,夏天在北方的脚步来得更迟缓一些。在田野上,此时距离繁忙的麦秋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消磨,冬小麦仍在努力生长,嫩绿色的麦穗上纤细的麦芒在风中微微颤动。至于古老的都城北京,人们刚刚度过乍暖还寒的初春,将棉衣棉裤收入柜中,安闲地享受炎夏降临前个把月的温暖时节。生活在华北平原的人们会感到,无论在农耕活动还是身体感受上,立夏节气似乎都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区分性和指示性。有研究者发现,立夏在南方尤其是江南被当作一个重要节日,而在北方诸省多无特别活动(朱海滨《浙江节日习俗的区域特征与地域差异》,《节日研究》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即便如此,明清帝京天命所在,天子遵守王官之时,依照节令转换安排自己的行止坐卧,至于宫帷内廷、臣子仆从、衣冠仕女亦随之而动。明清宫廷四月的活动有赐冰、赐扇柄、赐食不落夹、赏芍药、吃白酒冰水酪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岁时活动虽然发生在上层社会,但与当时的民间社会仍然存在有交流沟通的渠道,在结束帝制后,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延续传承,下面尝试逐一论之。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北京夏季炎热,皇帝为体恤下臣、显示亲厚,往往在立夏日给大臣赐冰。明末文人刘侗所作《帝京景物略》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明代,北京在三九天藏冰,以供夏天使用,冰均取自城内外天然水域。清代延续了这一做法。《大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条下有:“凡伐冰取自御河……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又五寸为块。”王公大臣得到皇帝特殊优待,北京城的普通百姓也有机会享受冰带来的清凉。《帝京景物略》补充说明,“编民得买卖,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畏阴雨天,以棉衣盖护,燠乃不消。”卖冰人上下磕碰冰盏发出的清脆声响成为明清北京街头的一道风景,不少文人诗词中都有它的身影,如王士祯《都门竹枝词》:“曾向西山见蹙凌,于阗白玉色棱嶒。樱桃已过香茶减,铜碗声声唤卖冰。”民国时期,从商民冰窖中出来的天然冰满足了各大饭庄、冷食小贩和家家户户的日常需求。至于冰盏,仍然活跃在冷饮行业,只不过不再是卖冰的标志,而成为冰镇酸梅汤、果子干儿等冷饮小吃的专属市声。

采冰

赐扇柄的寓意与赐冰同理,都是取防暑降温之意。《酌中志》云,“四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纱衣,钦赐京官扇柄。”但皇帝赏赐扇柄而不是扇子,其中或许包含有惜物节俭的意思。在旧时北京,扇子是消夏必需品,扇面易折损,旧扇柄换过新扇面后又能继续使用。民国时期北京城五行八作里还有“粘扇子”的行当,这类匠人专门为旧扇骨安装新扇面。每年夏天刚到,就有男人挎着串满铃铛的特制木柜,一走动就发出连续不断的铃声,吸引人们出来换扇面或者购买新扇。

《燕都游览志》记载,明朝廷每年四月初八赐群臣食不落夹。“不落夹”是元语,对应的实物类似于粽子。《酌中志》对此有解释,“用苇叶方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粽同也。”有趣的是,直到民国时期,北京人仍然保留了四月吃粽的习俗。据作家小民在《小枣儿粽子》一文中回忆,北京城立夏后就有人走街串巷,挑着挑子叫卖“江米小枣儿粽子”。江米小枣粽必须凉着吃,天热后还需冰镇。剥开粽叶后撒上白糖、蜜水、玫瑰汁或者桂花卤,凉滑甜蜜,风味甚佳(《故都乡情》)。

四月正是芍药花季,据《酌中志》记载,明朝宫廷在四月初四后设席赏芍药花。到了清代,丰台的芍药种植形成规模。花还含苞待放时,就有卖花人挑了进城,按枝售卖(《燕京岁时记》)。花开时节,更多人直接到丰台的花厂选购和游览。据《帝京岁时纪胜》,四月间的丰台是一片花海,芍药成交量极大,专门赶来赏花的人也非常多,“倚担市者日万余茎,游览之人,轮毂相望”。民国时的北京民众保持了春天赏芍药的习惯。林海音在《想念北平市井风貌》中回忆,春末夏初时分,中山公园的芍药圃盛开各种名贵品种的芍药,这是当时京师一大花事,吸引众多游人前来赏玩(《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元代建都北京后,游牧民族将各类奶制品带进了京城,酪就是其中的一种。到了明朝,酪成为一种宫廷美食,《酌中志》记载,“二十八日,药王庙进香,吃白酒冰水酪。”所谓“白酒”,即米酒,是做酪的配料之一,而冰水,则是指酪的保存需要冰镇,白酒冰水酪就是这样一种带着酒香的冰镇发酵奶制品。这种中国本土制酪方法在近代得到了绵延不断的传承,民国时期,酪仍然是北京人喜爱的初夏小吃之一。梁实秋晚年极为怀念酪,曾专门撰文《酪》回忆老北平的这种美食:卖酪的挑子两边各一木桶,木桶上覆蓝布,内里中间放一块冰,沿着桶沿整齐码放一碗碗的酪。夏日午后,深宅里的小孩听到“酪——来——酪”的吆喝,往往按耐不住,向大人讨几角零钱,坐在门洞里要一碗米黄色的酪慢慢喝起(《雅舍谈吃全集》)。如今,北京的普通市民可以在“三元梅园”等奶酪店品尝到这种宫廷小吃,其奶甜润滑又略带酒香的特殊味道,仍然让人忍不住回想起明朝皇帝初夏品尝的那碗“白酒冰水酪”。

卖冰饮的商贩

三、立夏与老北京市井生活

北京四季分明,老北京的生活讲究应时当令,按照不同节令人们的饮馔和外部活动均有一定之规。立夏时节的北京万物生长,惠风和暖,气候宜人,各大庙宇开庙,迎神赛会接连不断。此时北京的时鲜虽然在种类上不及江南丰富,但精于加工烹制,给农历四月增添了不少风味。总体说来,立夏月老北京的市井生活围绕着节令饮食和敬神逛庙两个主题展开。

樱桃是京城立夏季的第一批水果。《酌中志》记载,四月尝樱桃,“以为此岁诸果新味之始。”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樱桃也属荐新菜果之列。到北京城街头水果小贩那里,樱桃与桑葚是摆摊的最佳组合。樱桃价贵产量少,桑葚便宜产量大,于是小贩往往将二者组合在一起出售,并且别具巧思地衬托以杨树叶子。这种鲜艳的搭配给馋嘴的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作家小民在《红了樱桃,紫了桑葚》一文中回忆:

“卖的人将两种小果子,放在一片片心形的杨树叶子上。小孩买的时候,用叶子托着,一颗一颗的送到口里吃。老北平的樱桃很小,晶莹可爱如一颗颗小宝石,桑葚似紫玛瑙,衬托在浓绿色白杨叶子上,色彩真是鲜艳夺目。(《故都乡情》)”

大受儿童欢迎的水果零食还有青杏。此时青杏小而且酸,小贩搭配着麦芽糖出售,青杏包在一个小蒲包中,麦芽糖则装在叶子窝成的一个小窝里。小孩咬开青杏,除去硬核,用高粱杆挑上乳白色的麦芽糖夹在中间,一口咬下去酸甜爽口,欲罢不能。作家刘枋在《青杏事件》中回忆,自己小时候因为馋不过,偷吃了同学的青杏,被师长惩罚,跪在祖先像前吃完了几包青杏(《故都故事》)。

立夏一到,各种鲜花嫩芽在枝头绽放,人们将这些新鲜的食材制成点心小吃,《帝京岁时纪胜》提到,“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式果叠,往来馈赠”。这里提到的“春芽”,应该就包括了榆钱、玫瑰、紫藤花等立夏时才有的应节鲜品。榆钱饭是现代厨房里仍可见到的美味,但人们开始制作它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明朝。《帝京景物略》、《帝京岁时纪胜》都提到农历四月要制作“榆钱糕”、“榆钱蒸糕”,其做法是以面和糖裹榆钱蒸食之。民国时期榆钱饭的烹制方法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不过是先将榆钱和面粉拌匀蒸熟之后再蘸红糖水吃,喜欢咸口的还可以蘸盐蒜水。西葫芦在19世纪中叶才被引进到中国,清朝时,每年四月初八左右新鲜西葫芦上市,那时的北京人就善于将西葫芦擦成细丝做煎饼,称为“瓠丝煎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糊塌子”。做糊塌子的方法古今并无二致,是将西葫芦丝加面粉和水搅拌成糊状物,里面放鸡蛋、葱花等,摊在平底锅上煎熟,蘸蒜末和酱油或者醋就可食用,外焦里嫩,清香可口。

榆钱糕

以新鲜花朵入食谱也是北京立夏饮食的一大特色。北京四合院里多种植玫瑰和紫藤,这两种花都在暮春开放,满枝满架,花朵繁盛,香气浓郁。玫瑰饼和藤萝饼的家常做法,是将玫瑰或者紫藤花采来洗净,花瓣用糖卤好,夹在发面中间蒸熟。这也是较为传统的做法,从清一直沿袭到民国,在《燕京岁时记》和《北京指南》中均有记录。还有一种饽饽铺销售的玫瑰饼和藤萝饼,做法更为精细,是将玫瑰花或者紫藤花的花瓣用糖腌成馅儿后,烙成扁圆形的酥皮点心,表面再粘上花瓣作为点缀,以示内里不同。有的人家图省事,采来院里的玫瑰花或者紫藤花送去饽饽铺,再贴一些钱就可以换现成的玫瑰饼和藤萝饼来吃。

藤萝饼

每年时序进入农历四月,庙会摆摊和沿街叫卖者都开始兜售冷食,其中深受平民喜爱的清凉小吃是凉糕、扒糕和凉粉。凉糕是一种冰镇甜食。作家小民在《夏日炎炎忆凉糕》中回忆,凉糕的做法是将糯米面擀成皮,内里包豆沙馅,做成长条状蒸熟后,再一条条摆在大冰块上冰镇。吃的时候要将长条切成小块,铲进盘里,浇上桂花黑糖的“蜜汁”后,用短竹签叉住送进嘴里。(《故园梦》)。画家、“老北平”白铁铮在《扒糕、凉粉儿、压饸饹》一文中介绍了扒糕和凉粉的制法。扒糕是一种荞麦面制品。荞麦面饼蒸熟后,放在凉水里冰着,韧劲十足。切成小块后,浇上用芝麻酱、酱油醋、麻油、蒜泥、芥末和辣椒油等调和成的佐料,酸辣鲜凉,开胃爽口。在一旁的小贩吆喝,“扒糕来扒糕,筋道醋辣”,吸引得人们前来一尝究竟。凉粉是绿豆粉加工成的糕状物,食用时需要切成小条,配上浇扒糕的蘸料,有时为了颜色鲜亮,再加一些胡萝卜丝(《老北平的故古典儿》)。这些吃食价廉物美,不但大受儿童欢迎,许多成年人也乐在其中。

扒糕

冰镇酸梅汤是老北京夏季必喝冷饮之一,取酸梅入厥阴经脉,祛暑平肝之效。立夏后,各老梅汤铺、干果铺的冰桶上插上了白铜月牙戟,打起了冰盏,这是冰镇酸梅汤上市的标志。酸梅汤面向广大市民有精制和平价等不同做法,其中又以“信远斋”出品为大家公认最佳。信远斋酸梅汤以乌梅、冰糖、桂花、甘草、木樨等原料熬制而成,冰糖多,梅汁多,水少,品之如纯醪。一些小摊贩的酸梅汤直接加入天然冰块,容易传播病菌,信远斋酸梅汤以熟水制成,存放在大白瓷罐里,周围镇着碎冰,饮时不与冰块混合,因此更为健康卫生。金受申在《老北京的生活中》盛赞其滋味“酸而不烈,甜而不酽,冰而不钻牙床。”现在,信远斋、九龙斋等百年老店以现代工艺实现批量生产,酸梅汤依然是北京市民居家消暑的常备饮料。

北京作为皇城帝都,庙宇众多,又以农历四月的活动最为密集盛大,老百姓称之为“庙季”。张次溪在《北平岁时志》中总结,“亘四月一月,庙会占其泰半,幡乐车骑之盛……亦三月所不逮也。”四月初一,京城各大寺庙开庙。四月初八是佛诞日,戒坛、潭柘、香山、卧佛、碧云、玉泉、天宁寺等处举办浴佛会(《大兴县志》)。悯忠寺讲经、龙华大会、放生等活动也吸引众人前来游玩(《帝京岁时纪胜》)。这一天,信佛者在街头舍豆结缘,皇亲贵戚也不例外。十三日,人们多去药王庙游玩赏花,以同仁堂为首事、京城大小药房出资在药王庙上演酬神戏(《帝京岁时纪胜笺补》)。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诞辰,《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香会之盛,惟碧霞元君为最,庙祀极多。”东顶碧霞元君庙、西顶娘娘庙(广仁宫)、南顶(马驹桥)碧霞元君庙、北顶碧霞元君庙、丫鬟山碧霞元君庙,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均开庙半月,京城男女竞相进香。尤其是妙峰山,还有茶会、秧歌、狮子、开路、五虎棍、少林棍、双十杠子等会社结队前往(《实用北京指南》)。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诞辰,丰台看丹村药王庙举办大型庙会(《实用北京指南》)。

妙峰山庙会(李放摄)

一些大庙在开庙同时还开设有庙市,方便人们赶集设摊,交易生活日用品,例如位于蓝靛厂的广仁宫在开庙的半个月时间里,宫门内外摆摊的非常多,吸引了周围各营房和海淀一带村民云集此处。万寿寺、北顶碧霞元君庙等都开设有综合或专业庙市,北顶碧霞元君庙以专门出售日用农具闻名(《燕京岁时记》)。上述很多立夏后出现的时令小吃,在庙会多有销售,各种吆喝声交织,热闹非凡。可以说,四月上半月以至四月整月,京城老百姓在接连不断的庙会中流连,信仰、娱乐、生活、饮食等方方面面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四、结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立夏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不断生成鲜活的民俗实践。无论以南北论,还是以都市与乡村论,抑或以上层社会与民间市井论,立夏都展现出丰富多元的面向。江南一带的立夏民俗注重健体和社交功能,北京一带的立夏民俗则更多体现出消闲和精神信仰的方面;立夏在乡村的表现更为质朴接地气,在都市的表现显精致工巧;宫廷上层社会的立夏凸显出君臣纲常与神道设教,民间社会则更讲究应时当令、敦本务实的日常生活。

基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我们在注意到节气习俗存在地域、社会、文化差异性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其中并没有截然分明的区隔。事实上,交融、传承与嬗变才是节气习俗发展的主旋律。例如,立夏尝新习俗广泛存在于南方与北方,在一些具体食物制作方法上,甚至有明代宫廷与上海、江苏民间做法相通的现象。至于吃酪、赏芍药、寺庙进香等活动,更是宫廷与民间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明证。再如江南一带吃七家茶的寓意在于分享,清朝记录有北京立夏日以糖面煎制各式果叠往来馈遗的习俗,两者分而食之的社交内涵是一致的。如果说立夏习俗是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的是中国文化既同中有异,又多元融合的特点。

——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2年第5期

订阅

感谢您对本刊的厚爱,2023《文史知识》继续贴心陪伴您,忙碌中别忘了订阅哦:

【邮购方式】

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文史知识》编辑部(收)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458229(编辑部)

010-63265380(书店)

注:邮购每册15.00元,挂号每次另加3.00元

----------------------------------------------------------------------------

微信号:wszs181

QQ群:713071938(新群)

新浪微博:@文史知识杂志

官方网站: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投稿邮箱:wszs@263.net.cn

电话:010-63397473

010-63458229

•end•

文史

知识

大专家写小文章

准确、生动、有用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兼备内容

涵盖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作者

荟萃全国一流文史专家

《文史知识》(月刊),每月1日出版,定价15.00元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9869

国内统一刊号:CN11-3153/K

国内发行:北京市报刊发行局(邮发代号:2-271)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代号:M627)

终审:李占领 二审:赵晨昕

制作:李 猛

京东旗舰店二维码

扫描后在搜索栏输入“文史知识”购买

伯鸿书店微店

《文史知识》杂志购买二维码

标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