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匪作乱
1948年11月28日毕节县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继续进军入川,参加成都会战,只留少数部队参加城市接管,维持治安。
1950年初,趁解放军主力奉命入川作战之机,反动势力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以国民党遗留的军政人员、特务为首领,以残余地方团队和惯匪为骨干,以地主阶级、封建势力为依托的反革命集团,伺机进行大规模武装暴乱,企图夺回已失去的政权。
(资料图)
他们把枪口对准新生的人民政权,想要破坏人民已经获得的自由。他们攻打区政府,袭击解放军,杀害地方工作人员,掠夺行人财物,抢劫村寨百姓,搞得人心惶惶,田地荒废,让群众到处躲藏,有家难归。
1950年3月至6月,毕节县陷入土匪暴乱高潮,燕子口战斗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1950年3月下旬,匪首杨维宇(后向人民解放军投诚),李保和在普宜乡小河曾召开有清水铺、燕子口、林口、小吉场、普宜、龙场6个乡的匪首和四川古蔺县土匪新一军代表参加的所谓的“两省七方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妄图武装暴乱以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
其计划是:第一步占领第五区人民政府所在地亮岩;第二步攻打毕节县城。后为保障攻击亮岩区政府股匪的安全与成功,又决定在打亮岩前,由李保和先调集蒋有来、杨兰甫和王忠杰等主力股匪共3000多人,提前抢占燕子口,切断毕节军分区部队对亮岩的增援。
▲现燕子口镇政府
要塞燕子口
燕子口,位于毕节城东北54公里处,由于此地山形似燕,且人们历来在山口处赶集,逐渐形成垭口长街,宛如燕嘴得名。此地距离五区政府驻地亮岩西南部约20公里,是川滇公路毕节至亮岩段的必经之道。这里还是原明王朝设立的阿罗密千户守御所。民国自修通川滇公路从街上走过后,属咽喉地段,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燕子口属于新划定的行政第五区,包括当时林口、燕岩(即燕子口、亮岩)、清水铺、小吉场、普宜、龙场等6个乡,区政府原来设在燕子口,后为方便小吉场、普宜、龙场的工作人员来回,区政府才迁到亮岩。
当时任职同志分别为:区委书记程汝玉,区长王长云(后另用未去上任),副区长高树彬,区委委员张存正、侯冠品,财政助理员马兰桐,工作人员有徐忠、黄汉远、季学进等。
赴第五区任职的同志到达后,立即召开了乡、保长会议,宣布第五区人民政府的成立,向乡、保长宣传新政府的政策法令,号召他们努力做好征粮支前工作,会上大部分乡长都明确任第五区支前委员会委员或副主任,实际是原班人员未动。
智勇收复燕子口
1950年4月6日(农历2月20日)清晨,匪首李保和、杨兰甫、蒋有来、王忠杰等占领了燕子口。李保和坐镇指挥,布兵设防,洋洋得意,并嚣张道:“就是毕节派个正规团来,也攻不下燕子口。”
当毕节军分区接到燕子口被李、杨等股匪抢占报告后,立即召开紧急作战会议研究派出两个连,由郭海波参谋长率领,当晚即乘汽车出发前去。当车抵达先进沟后,只见匪徒们已在燕子口寨子四周制高点和紧要通道上烧起熊熊篝火照明,防止人民解放军的夜袭。
为此,增援部队当机立断,兵分左中右三路,右路从小哨绕道麻塘河,经罗家坪进刘家垭口,占领燕子口后山,再从1534·4高地直取燕子口。左路则由小哨直插萎蒿田经后沟进板栗树,占领燕子口北面山顶,与右路形成包抄之势;中路从小哨沿川滇公路进大哨,然后展开战斗队形,从正面直攻,三路共取燕子口。
▲燕子口攻击战遗址
燕子口攻击战遗址:位于燕子口镇燕子口村老医院背后大牛坪及镇政府周围。
击毙匪首
土匪在燕子口严密布防并派出巡逻岗哨,认为人多势众,万无一失,于是乘兴吸起了大烟,睡起了大觉,而有的则呼吆喝六,猜拳行令,好不热闹。
毕节军分区分三路部队正在迅速包围过来,当军分区的战士从东西两路接近敌阵地时,被土匪巡逻哨发现了,双方展开了激烈夜战。这时正面部队听到枪响,也急速发起猛烈进攻。一时四面枪声大作,火光冲天,土匪无法判断解放军究竟有多少,早已乱成一团,各自趁黑四处逃命。
土匪团长、镇西土司头人杨兰甫,正在床上吸大烟过瘾,忽听枪声不对,忙翻身而起,提枪出屋上马,企图先看个究竟,再择路而逃。正在他东瞅西望时,被解放军战士一枪击中,毙倒在马旁。匪首一死,匪徒们便一哄而散,逃命要紧,真是树倒猢狲散。
首战告捷
军分区的攻击部队越打越勇,其他匪部见大势已去,谁也不愿恋战,也不敢恋战,忙乘夜黑路熟,逃之夭夭。军分区顺利收复燕子口。
这场战斗,毕节军分区共击毙杨兰甫等土匪50余人,打伤、俘虏土匪100余人,缴枪50余支。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杨兰甫部1000多匪众从此溃散、瓦解。而李保和、王忠杰、蒋有来等匪部,也成惊弓之鸟,只有退进深山老箐,东躲西藏。
监制 | 黎秀禹 终审 | 向昆鹏
编审 | 穆立坤 编辑 | 胡秋婷
来源 | 胡秋婷收集整理 制图 | 郑德松
(感谢区史志办提供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