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事件会不会导致再一次金融危机?应当不会!原因不只是处置及时,而且其背后的底层逻辑与2008年金融危机截然不同。
(相关资料图)
看2008年金融危机的底层逻辑:第一,大批依托“住房次级抵押贷款”购房的房主无力还贷,基于房地产流动性差,再加上房价暴跌的背景,房产根本无法有效变现,银行损失不可能获得有效补偿;第二,为“住房次级抵押贷款”提供的流动性的“次贷抵押证券”大量违约,失去流动性,以致持有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存在巨大损失;第三,为“次贷抵押证券”提供担保的保险公司因损失规模过大而无力偿付;第四,“次级抵押证券”的持有者非常普遍,所以风险传播很广,使得太多金融机构被陷。
总而言之,同样在美联储加息下,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底层逻辑是“银行的底层资产过烂”,再加上这些“烂资产”长期被伪装成最高等级债券,以致其收益远远无法覆盖风险。所以,危机必然发生。
看硅谷银行事件的底层逻辑:第一,硅谷银行的底层资产是“良性的客户贷款+美国国债+高等级资产抵押债券”;第二,客户贷款资产没有问题,只是因其资产中60%都是美国国债和高等级资产抵押债券,所以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债券市场下跌过快、过深的背景下,硅谷银行所持“优质的债券资产”丧失了足够的“有效流动性”。什么是“有效流动性”?即变现不会导致损失的流动性。
由此可见,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硅谷银行事件恐怕仅仅是个“事件”而已,尽管都是在美联储加息过程中发生,但其底层资产质量不可同日而语。当然,美国国债和高等级资产抵押债券同样被更广泛持有,那不是该更具传染性?应当给予肯定答案。但第一,未必所有金融机构债券持有量都像硅谷银行那么大,暂时性的账面记账损失未必伤筋动骨;第二,尽管这些高等级债券的“有效流动性”降低,但一般意义上的流动性(变现能力)还是很大,远比2008年住房变现能力大多了;第三,如果美联储和财政部任由风险蔓延而酿成巨大的金融危机,那将非常清晰地说明:美国国债、美国高等级资产抵押债券根本不是“优质资产”,而是垃圾,这不仅会导致全球投资者更大的抛售,而且会使美元霸权受到“史上最严厉”的冲击。
所以应当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政府无论如何都会全力、快速制止这次冲击。而从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角度实施救助,显然会立即制止挤兑。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北京时间3月15日凌晨,暴跌的美国各区域银行股价已经大幅回升。
很显然,美联储必须投放一些流动性为一些中小银行、地域银行纾困,但这是否预示着美联储在放松流动性而背离它抑制通胀的效果?不会。第一,这次,美联储是流动性定向投放,而非普遍性的“大水漫灌”;第二,从小银行流出的储蓄存款一定会流入安全的大银行,或者直接购买债券变成经纪人公司的存款,这些存款立即会变成大银行对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存款,所以,美联储只需拆东墙补西墙,对中小银行实施“转移支付”,整体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会增加。
但是,硅谷银行事件毕竟与美联储激进地回收流动性密切相关。所以,不能说这其中没有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错误,至少应当存在“值得总结的教训”。
什么教训?第一,高企的物价涨幅当然需要治理,但必须有序有度。所谓有序,是指先加息,还是缩表?我一直以为:美联储应当从缩表动手,以缩表推高市场利率,然后跟随市场利率提高联邦基准利率,让加息幅度更多贴合市场利率上升的幅度,这样会不会更加自然,同时给金融市场一个缓解流动性压力的时间和过程?
第二,中国有句俗话叫“得病如山倒,祛病如抽丝”,经济也一样,在考虑加息幅度和节奏的时候,美联储是不是先该考量清楚物价上涨中到底有多少通货成分?然后有度而非激进而为,逐步去除过量流动性。历史地看,无论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还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其共性都是此前美联储在大幅加息。如此之多的教训摆在那里,为什么美国会一次又一次地掉进同一个陷阱?
第三,美国近年物价上涨之因尽管存在货币问题,但必须承认,“大幅提高中国商品进口关税+全球能源价格暴涨”同样是重要诱因,所以,治理这样的物价上涨,必须综合施策而非单一依托货币紧缩。事实证明,美联储通过紧缩货币去抑制物价上涨的效果并不好,为什么不好?说明物价的非货币因素很重。在此背景下,美联储极易陷入恶性循环——效果越不好,越加大力度,但这样做的后果也是明显的。
总之,从2008年到现在,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而其中存在大量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包括这次硅谷银行事件的处理过程。